
1、溃疡性结肠炎:溃疡性结肠炎(UC)属于中医学“肠澼”“肠风”“久泻”等范畴,多因患者情志失调,饮食不节或不洁,使肝失条达,脾虚失运,湿邪内阻,久则化热,湿热与气血搏结,壅结肠道,使肠道传化失司,肠络瘀阻,气血凝滞,血肉腐败,化为脓血而成本病。本病以脾虚为发病之本,以湿热为致病之标,气血壅滞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。另外、本病多由脾胃素虚,再加之饮食不节,寒温不适,劳逸无度及情志失常,长期反复持久的情志刺激,如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等情志因素的作用,致使脾失健运,久则心脾两虚。据报道该病约有70%的患者有焦虑失眠、心慌心悸等异常精神心理特征。因此,治疗本病在应用清热解毒、消肿排脓、化利湿邪的同时,必须注重健脾益气养心,使心定神安,心脾两健,则脾胃功能旺盛,湿热毒邪自然可以消除。归脾丸出自《济生方》,是一首治疗心脾两虚、气血亏损、脾失统血的著名方剂,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、养胃止泻;黄芪、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活血、扶助正气;酸枣仁、龙眼肉、远志合木香安心神、益心脾兼调气机。全方配伍,共奏清热解毒、益气健脾、化湿止泻、消肿排脓、敛疮生肌之功,达到“行血则便脓自愈,调气则后重自除”的目的,从而取得消除炎症,促进溃疡愈合的疗效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当归、甘草具有明显的增强免疫功能及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,能显著提高T细胞的比值及吞噬细胞的功能。远志、龙眼肉、酸枣仁具有镇静、催眠和抗焦虑的作用,能降低内脏神经兴奋性,改善机体内环境。这些作用,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,促进疾病的康复。2、慢性乙肝:归脾丸方溯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《济生方》第四卷“治思虑过度,劳伤心脾,健忘怔忡”,方循四君子汤加黄芪、当归、远志、酸枣仁、木香、龙眼肉而来,主治“思虑伤脾,血虚火动,寤而不寐;或心脾作痛,怠惰嗜卧……或血上下妄行” (《正体类要》卷下) 。纵览此方,归脾丸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宁神药,意在心脾双补,以复二脏生血、统血之职。慢性乙肝西医虽属肝病,然中医病证在脾。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脾虚难以斡旋四脏之气,气血精微无所上奉继之见纳少、体倦乏力、面色萎黄无华,舌质淡,脉细;血虚难以养神,神无所依,故失眠、健忘由生。归脾丸方中首以党参、黄芪、白术益气健脾,以复脾运之职。党参性甘平,益脾胃,健中气;黄芪补气兼能升气,与肝木气生发性喜调达相投;白术健脾胃,后人誉为“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”,治脾虚作胀,三者相伍,使补脾益气之力尤彰。臣以当归甘温质润,生血、活血、宣达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,与龙眼肉益心脾、养气血、通神明相伍,补脾气,合心血,治脾不统血、寝难成寐;酸枣仁、夜交藤、远志、龙眼肉,交通阴阳,养血宁心。“土爱暖而喜芳香”,木香、佛手投脾所好,悦脾开胃,既为行气止痛之要药,又乃健脾消食之佳品,二药共为佐,与补气养血药相伍,使补不碍胃,气血得畅。甘草调和诸药为使。全方补益脾气,能从根本上增强人体正气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,从而驱邪外出。3、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:本病病位在脑,病性属本虚表实,后期病机为脾气亏虚,不能统摄血水,瘀血阻于脑络,水湿停滞,瘀湿相交,气机阻塞,闭塞清窍,神明失用。术后进一步伤精耗气,化血之源枯竭而再次复发。故元气亏虚是根本病因,淤血则是病理产物,故治疗上应以补血益气为第一要义,辅以治疗行气化湿。归脾丸健脾以培养后天之本,益气补血,加强脾司统血摄水之能。方中黄芪大补脾胃之气,使气旺以促血行,祛瘀而不伤正,黄芪总黄酮、黄芪皂苷均能显著清除超氧阴离子,降低血及心肌中丙二醛(MDA)含量,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,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、渗出、水肿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。当归、甘草温养肝而生新血,当归可扩张脑血管,增加脑血流,加快脑组织血液循环,改善神经元代谢,促进神经的生长和修复相关蛋白,甘草亦能清除自由基,具有抗氧化作用;木香理气醒脾,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,有碍脾胃运化功能,木香75%醇提取物能抑制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、渗出、水肿;白术、茯苓健脾理气,行气化湿,白术也有促进造血作用,有显著的促进红系造血祖细胞生成的作用。归脾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,减低桥静脉破裂机率;抑制渗出,促进血肿吸收;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形成包膜等防止血肿复发的作用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散户配资官网下载,珍时汇好策略,富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