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唐朝初年的著名将领,薛仁贵无疑占据重要位置。无论是史书中的记载,还是以他真实事迹为蓝本改编的影视作品,都生动展现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名将形象。他的忠诚与勇猛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,成为那个时代军旅英雄的代表。
然而,世间人无完人,功绩与过失常常交织成一个人的全貌。完全无瑕疵的存在几乎不存在,即便是赫赫有名的薛仁贵,也难免在耀眼的荣光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缺点和瑕疵。
唐朝初年,薛仁贵出生于名门望族——河东薛氏家族。薛家从南北朝到隋朝时期一直名声显赫,历代多有将相显赫,属于典型的将门世家。然而,到了薛仁贵这一代,由于其父亲早逝,家境开始衰落。年少时的薛仁贵虽有名门出身,却经历了生活的清苦和困顿。
展开剩余80%没有财富与权势的薛仁贵,与妻子柳银环靠着种田维持生计,生活窘迫,与祖辈昔日的荣光形成鲜明对比。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,妻子的鼓励成为他的动力,他选择应征入伍,踏上了通往军功与荣誉的道路。
薛仁贵初出茅庐时,在太宗李世民亲征高丽期间声名鹊起。一次,郎将刘君邛被敌军围困,形势危急,薛仁贵独自一人冲入敌阵,不仅救出刘君邛,还斩杀敌将首级,悬于马头以示威慑。这种英勇果敢的表现令高丽军闻风丧胆,最终敌军撤退,刘君邛平安归营,薛仁贵因此声名远扬,成为军中的新星。
随后,在唐军进攻高丽的过程中,薛仁贵屡建奇功,屡次冲锋陷阵,带领军队攻破敌阵,最终彻底击溃高丽军。战后,他被太宗李世民授予游击将军称号,并获赠马匹、绢布及奴仆等丰厚赏赐,军中地位逐渐提升。
唐军继续向安市城猛攻,尽管士兵勇猛,但守军顽强防守,且冬雪交加,唐军未能攻下城池,只得撤退。回营途中,李世民将薛仁贵提拔为右领军中郎将,派他镇守宫城玄武门,信任日增。
太宗之后,高宗李治继位,薛仁贵在皇帝巡幸万年宫时护驾有功。当时洪涝灾害来袭,官员多逃避,唯有薛仁贵坚守岗位,成功救出李治,皇帝感激之余,亲赐御马以示奖赏。
薛仁贵不仅护驾有功,还在平叛战役中表现卓著,生擒高丽将领,击退契丹入侵,维护唐朝边疆稳定,巩固政治统一。因功,他被封为左武卫将军,并获封河东县男爵,军功显赫。
他在数十年征战生涯中,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是“三箭定天山”。高宗为解决回纥首领叛乱,派遣薛仁贵与郑仁泰率军讨伐。临行前,薛仁贵受命一剑穿透五层铠甲,表现非凡,得皇帝赞誉并赐坚甲。
到达天山后,薛仁贵三箭射杀三名敌骑士,令铁勒军大震,敌军闻风而降。薛仁贵趁势进攻,擒获首领,取得决定性胜利。军中将士因此传唱“三箭定天山”的英雄壮举。
然而,胜利背后也暴露出黑暗一面。铁勒九个部族降唐后,未获郑仁泰接纳,反被薛仁贵坑杀。两位将领虽以此避免潜在隐患,但此举违背了善待投降者的战争道德。
更有甚者,郑仁泰将天山部族家属掠为战利品分赐士兵,而薛仁贵则将铁勒女子纳为妾室,接受贿赂。这些行径与他先前的忠勇形象大相径庭,引发中央官员弹劾。
高宗鉴于薛仁贵的功绩,予以宽容,但内心对其荒淫无度有所不满。天山战役后,薛仁贵奉命降服高丽,战功显赫,被任为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,封平阳郡公,镇守平壤,期间以仁政爱民闻名。
不过,后来行军大非川时兵败,虽主因是郭待封擅自行事,但薛仁贵身为总管也难辞其咎,最终被革职除名,贬为平民。
两年后,薛仁贵被重新起用,负责剿灭高丽遗民叛乱。年逾花甲的他再次兵败,遭流放象州。五年后,高宗念及其功勋,再次启用薛仁贵,征讨云州突厥入侵。
此战有“脱帽退万敌”佳话,久闻薛仁贵威名的突厥军见到老将,纷纷溃散。薛仁贵乘胜追击,取得云州大捷。七十高龄时逝世,追赠左骁卫大将军、幽州都督,为其忠诚一生画上完美句号。
历史上的薛仁贵,与文学影视中传颂的形象大体相符:他是一位战功卓著、威震四方的唐朝名将。敌人畏惧他的勇猛,士兵敬佩他的统帅才能。
但传奇背后也难免污点。他在天山战役中对俘虏的不善对待及贪图女色、受贿等恶行,令其忠勇形象蒙尘。晚年因军务管理不善偶有败绩,最终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,成为一代传奇将领的真实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散户配资官网下载,珍时汇好策略,富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