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军如今也不得不谈论“钢铁意志”了。随着中美实力格局的反转,美国陆军高层直言:美军在技术上已不再具备优势,只能寄希望于士兵的顽强精神来弥补差距。这番话背后的真相耐人寻味,也折射出美军面对解放军时的无奈与焦虑。
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,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·德里斯科尔9月26日接受播客访谈时,谈到了中美在军事技术上的现状。他坦言,未来战争可能会涉及神经链接、无人机协同、量子计算等领域,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甚至可能超出美军现有的承受能力,使得战场结果难以预判。
作为主导美军“智能化”改革的关键人物,德里斯科尔地位特殊。比如,美国国防部长提出在美军内部组建无人机部队的构想,就是由他来推动的。在访谈中,他也客观评价了中国的成就: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济与技术飞速发展,制造与转化能力极强,即便和平时期以民用产品为主,一旦战时需要,完全能够转型为军工产能,这种国家能力不可小觑。
展开剩余76%他还指出,中国在博士培养、专利数量以及长远发展战略上的优势十分明显。相比之下,美国在制度上难以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取长远发展,这是巨大的软肋。
不过,德里斯科尔也提出警告。他认为,中国某些前沿技术看似先进,但在实战中可能会被迅速削弱。尤其是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,虽有亮眼成果,却可能存在依赖性过强的风险。而他强调,美国更重视培养高素质士兵,假如技术手段全面失效、战斗回到最原始的步兵对抗,美国士兵依然能占据上风。
然而,从中国的视角看,这番话背后透露的是另一种信号。作为美军“最强大脑”之一的陆军部长,竟然要设定“所有技术失效”的极端条件,才敢断言美军能取胜,这本身就说明,美军对未来与解放军的对抗并没有十足把握。
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刘慈欣小说《全频段阻塞干扰》中的情节:北约凭借先进技术入侵中国,但在电磁干扰下被迫与中方回到同一起跑线,最终遭到反击。如今,当美军高层亲口承认可能在技术对抗中不占优势时,这样的“科幻场景”似乎正照进现实。
事实上,美军对“士兵素质”的倚重,也让人想起抗美援朝战争。那时,美军已见识过志愿军的钢铁意志。如今若要靠“精神胜利法”来对抗中国的智能化装备,恐怕结果只会像俄乌战场一样,士兵们用生命去填补技术的差距。
更何况,美军所谓的“高素质”曾在海湾战争、伊拉克战争中被广泛宣传,但那是建立在压倒性技术优势和制空权的基础上。一旦这些条件丧失,再先进的训练也难抵挡密集火力的打击。
回顾近几十年的军事发展,美军也并非没有走过弯路。冷战结束后,大量先进项目被砍,导致如今战斗力迟迟无法更新迭代。早在20多年前,美军就提出了“未来地面作战系统”(FCS)的设想,强调信息化作战,但至今未能实现。而在另一边,中国已经打造出以百式坦克为核心的地面突击体系。问题不在理念,而在执行,这本身也说明“人”的因素同样重要。
如今,美军高层把希望寄托在“意志”上,既是对现实的妥协,也是对未来的不安。对比之下,解放军既继承了志愿军的战斗精神,又在智能化建设上领先一步,形成了“钢铁意志 钢铁装备”的双重优势。这种局面下,美军若仅凭口中的“士兵素质”,很难在真正的较量中占据优势。
更令人关注的是,美军过去针对台海的兵棋推演,多数结果都以失败告终,唯一一次“惨胜”还是建立在第六代战机和B21轰炸机服役的前提上。而如今,美军的六代机依然停留在PPT阶段,中国的两款六代机却已完成首飞,其中一款还出现了第二架原型机,再加上多种无人制空装备,美军未来面临的压力只会更大。
对普通美军士兵来说,这些高层的讨论不过是纸上谈兵。一旦真有冲突,他们才是被推到前线的牺牲品。特别是在解放军掌握绝对海空优势的第一岛链内,美军竟考虑让海军陆战队轻装登陆,用无人装备进行游击式作战。这种做法更像是“拿命去换”,也凸显了美国在现实中已无更好的办法。
综合来看,德里斯科尔的发言不仅是对美军现状的无奈承认,更是对未来可能局势的一种隐忧。美军若继续依赖“意志”弥补技术差距,恐怕难以真正应对一个已经全面崛起的解放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散户配资官网下载,珍时汇好策略,富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